快要邁入30的時候才開始體悟到工作之外好好生活之必要,所以看到這本書時就馬上產生興趣。
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某些轉職經驗和心境轉換跟自己其實滿類似,也很有共鳴,分享給大家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作者是小我幾歲、清大人社系畢業的女生,畢業後直接開始非營利組織推廣國際志工的工作。這份工作原本一直是心中所憧憬的夢幻工作,但一段時間才發現,所謂夢幻工作根本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。工作壓力讓身體出狀況,下班後只能藉著非必要的消費來安慰犒賞自己,就這樣日復一日她意識到生活不太對勁,當壓榨自己以符合社會期待時,身體已經誠實地提出抗議了。於是在尚未找到下一份工作時,她決定直接離職休息一段時間。這本書主要是描寫她在待業期間如何慢慢修補自己的心靈,到現在可以以一名文字工作者的身分養活自己。
離職後她開始思考「工作」到底是什麼?人究竟為什麼而工作?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過什麼樣的生活?這個時代對工作的看法也正悄悄改變:廢材青年、斜槓、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觀念也逐漸興起,人們對工作的想像跟父母輩已然不同。「裸離」之後要面對的壓力更是排山倒海,對未來的迷惘、經濟壓力、和來自各方的「關心」。但作者的家人很支持她,所以過程中她也漸漸先放下自己是「米蟲」這樣的自我懷疑和否定,學習不在意他人眼光,全心去探索自己喜歡跟有興趣的事物。
她先接觸了身心靈相關的課程和療法(精油芳療、西藏頌缽),也經常在書中提到「能量」的概念(當為了迎合社會、爭權奪利時,自身的能量會發散,只有好好照顧自己才能讓自己能量充滿。) 但課程途中她再度開始迷惘,懷疑自己在這個領域是否有足夠的「靈性」,後來她發現自己的文字其實是最好的療癒工具,所以開始踏上自由文字接案工作者的旅程。
下面整理幾個她書中提到成為自由工作者前後的轉變:
l 降低慾望,過最低限度美好生活,不再追逐名牌背後代表的符號。
l 放慢生活腳步,待業是等待因為走的太快而被丟失在路上的自己。
l 不要怕別人跟自己不同,突破在乎他人眼光的自己,也突破沒有自信的自己。
l 迷惘時找到自己的Ikgai (日文的”生活意義”),問自己每天起床的理由是什麼。Ikgai可以是喜歡的事、擅長的事、能賺錢的事、世界需要的事這四項的交集,但也不一定非得是工作, 可以是生活中的小事,早晨的咖啡香,窗外的藍天等等,讓我們能夠享受活在當下的喜悅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看完發現對職涯迷惘的我並不孤單~~~~原來世界上也有很多人會思考工作的意義這種超級嚴肅的問題,整個找到知己!
一方面替她開心,一方面也超級佩服她的勇氣(書中提到她公布一開始成為接案工作者薪水,但畢竟她的經濟壓力是相對比較小的),重點還是要學習放下異樣眼光,活出最真實自在的人生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