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業之死

the-death-of-expertise
這本書從頭到尾都讓人讀得很過癮,作者口氣之酸,完全能夠感受到他的怨念和厭世。 譯者也很非常強,翻譯超級到位!
雖然書中的例子和狀況等等都是以美國為背景,但和台灣的相似度之高,常常會讓讀者忘記背景是美國,書中提到的很多面相也激起讀者許多反思啊…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現況
  1. 民主政府的運作已是高度複雜,選民若沒有足夠的知識,便無法扮演好公民的腳色來監督政府。惡性循環下,選民素質低落,並且拒絕吸收知識,知識份子漸漸變成帶有貶抑的稱呼。
  2. 諷刺的是,有受過教育的人也不見得懂得尊重專業。書讀得不多的父母可能在做決定時比受過教育的父母來的明智 (因為他們不會自以為是地對教育者下指導棋)。
  3. 素人和專家溝通時,會咬住專家局部且偶爾的錯誤,然後全盤推翻專家的理論。且人們常常認為被糾正是一種侮辱,所以就算只了解片面的資訊,也會堅決要求他有言論自由。
 
何謂專家
專家在是某個領域中的權威,必須具備下列條件:天生資質、努力、經驗、眾人評價、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、以及專業認證。專家投身專注於自己的領域,並相信其他領域的專家,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分工社會運作模式。在這個資訊、媒體爆炸的時代,並不是廣泛閱讀就能成為專家,素人其實也不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。
 
溝通的困難
目前專家和素人的溝通演變成很像高中辯論社模式,只為了爭奪對錯。從生物學和心理學角度來說,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看起來比實際上聰明 (更別說承認自己比別人笨),尤其在資訊隨手可得的時代,人人都要假裝是文青、有立場,實際上這種蜻蜓點水式的理解比無知還可怕。但還有一種人是真的頭腦不靈光,以至於完全無法理解自己可能是錯的。
這些現象可以從數盲和偏誤(不理性的恐懼是人類本能)的角度來談,人類基本上只接收自己想聽的資訊,遇到無法理解的事情時,”陰謀論”就成為一個簡單的出口,把事情怪罪到權力者頭上大家都樂得輕鬆。
 
專業之死
  1.  大學教育的低落
    大學課程成為顧客至上的販賣商品,畢業證書就像付錢拿到的發票,大學教育是「高中畢業到第一份倉儲工作之間的神奇七年」。 高等教育不注重品質,只注重給學生的體驗,而學生開始指使老師要怎麼做,要寓教於樂( 樂要比寓更多XD),教師評鑑到最後讓學生出了社會也習慣以素人之姿對專家品頭論足,挺不住的教師就會開始耍猴戲。
  2.  Google和新媒體
    這部分作者先搬出史特金定律:「九成的任何東西,都是屎」(天!我超愛這個定律XDDDD),這個定律完全可以套用在我們天天瀏覽的網頁或各社群媒體。現代人做研究的方式變成:搜尋漂亮網頁並花最少力氣獲得資訊。人們變得沒耐心去消化知識、沉澱思考,從前的閱讀已經被「暴力瀏覽」取代。年輕人對政治和嚴肅議題冷感,只對以娛樂為重的媒體有興趣,任何不能入口即化或是寓教於樂的資訊就沒人願意吞。
  3.  專家犯錯
    專家也不是聖人,會有犯錯的時候,有時候是超過科學限制的無解問題,又或者單純人為失誤,但最可怕的是「撈過界」 ,例如某些藝人很愛當大眾的張老師(濃濃既視感XD) 和「預測未來」。但就算專家會犯錯,也不代表素人就會知道得比較多,因為專家的判斷一定還是「相對」準確。公民必須自我教育、鍛鍊自己,讓自己的鑑別度提升,才能看出誰是專家,誰又不是。

     

  4.  專業與民主
    川普的部分應該不用多說,但選民完全不知道川普哪裡有錯,反而覺得他說的話很重聽,且他的支持者都是教育程度偏低者,由此看出公民越不想了解各種常識或運作模式就越想直接放棄,直接逃避於媒體之中,專業只會慢慢政治化。另一方面,”民主”和”平等”大旗一揮,就可以直接凌駕於專業上,變成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,每個人都要互相尊重,專家們也無法再多說什麼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作者提到高等教育的部分真的很精采,應該是因為有切身之痛,關於藝人和名人很愛撈過界的部分也描述得很生動,然後史特金定律太深得我心。這些問題在現在這種假專家到處都是,或是真專家被體制壓得喘不過氣,最後索性擺爛的現實下,實在是難見好轉。提升公民素養還要大家一起努力

發表迴響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