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

本書作者Liz 和 Mollie 是兩位三十出頭的白人女生,兩人因緣際會下相識,發現彼此都在工作時因為壓抑情緒而導致身心出狀況,開始對「職場情緒管理」這個議題產生興趣,一起寫了這本書,還創立了一個資源網站:https://www.lizandmollie.com/
網站上有一些情緒的測驗和兩個人的工作坊影片節錄,有空的話想再去試試看一些測驗。看這本書最大的樂趣之一是各種插圖,有的實在太中肯寫實!忍不住照了很多張分享。
Liz 和 Mollie 希望傳達給在職場上受苦受難的各位,在職場上「適度」表達情緒是很ok的,若你的環境不允許你這樣做,可能要考慮辭職了(?),本書歸納了七個職場上的情緒管理法則:
1. 對工作少點熱情
若你對工作感到筋疲力竭,卻又常常覺得成功的途徑就是拼命工作,那該是時候對工作少點熱情,留多一點時間給自己了。度個假,微休息,設定與外界隔離的專心時間,好好培養工作外的人際關係,都有助於放鬆並劃定工作與生活的界線。
2. 學會鼓舞自己
當對工作沒有掌控權,覺得無法再學習,找不到工作意義,或不喜歡同事的時候,要努力找回熱情和自主權。這邊提到很多方法是與主管和同事溝通(但我覺得不是每個工作環境都能這樣耶XDDD),自己找機會學習新的事物、參加進修、或轉換跑道。
3. 辨認自己的情緒是影響決策的一環
這邊提到了相關情緒(和決策直接有關)和非相關情緒(和決策無關)的概念。在職場上我們需要做大大小小的決策,例如向主管要求加薪,若不提出要求可能產生後悔的情緒,後悔就是相關情緒。但若跟主管面談當天早上通勤時發生車禍,到公司可能會因為憤怒和緊張的情緒無法好好跟主管談話,憤怒和緊張的情緒就是非相關情緒。儘管如此,我們常常讓非相關情緒影響我們的決策,所以要懂得察覺自己的情緒,保持理性。
4. 心理安全第一
一個健康的職場環境能夠提供給員工心理安全,也就是員工都願意而且敢表達意見,並且覺得自己的感受會受到重視。(嗯,總覺得目前自己遇到的職場都完全沒有給我心理安全XD) 當每個人都可以發表意見時,就勢必會有紛爭,紛爭又分為工作上的和關係上的,這邊作者也有分享一些處理方法,但對我來說都有點簡化和理想化,主要還是要以解決問題為主,盡量避免演變成私人恩怨。
5. 感受不一定是事實,學會溝通
性別、種族、年齡和文化差異都會造成溝通上的困難,所以在職場上要先理解這些差異,才能包容與尊重,並試著包裝自己批評與建議。(這部分非常需要修一些語用學和社會語言學的課程。)
6. 職場情緒文化傳遞
職場上的文化來自於情緒規範和一些社會信號(social signals),我們常常被要求在某些場合要表現出「該有的樣子」,而職場中各式各樣的文化會影響工作效率。作者建議要主動營造具有歸屬感的文化,讓成員之間彼此問好,分享生活,而不是只有工作關係,同時也主動關心同事們承受的文化負荷。(真的好難喔)
7. 選擇性脆弱
身為主管或是部屬,都要適時接露自已的感受,展現脆弱,同時要記得提供明確的目標與方向,不然就會失去他人對自己的信任,變成純粹的情緒宣洩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雖然有時覺得作者提出的方法還滿理想化的,在現實職場環境中很難實現,但邊看的確可以一邊審視一下自己的職場情緒管理夠不夠健康,是否可以準備離職了(嗯?),或也可以真的試試看這些方法刺激一下主管和同事這樣XDD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