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本以為過年轉機時間長可以讀完這本書,結果根本大錯特錯…實在太小看本書內容,雖然小小一本其實文字爆量多!結果這篇書摘也不小心寫太多,大家有時間再慢慢看。
作者Galloway目前在NYU商學院教書,之前有豐富創業和業界經驗,本書架構如下:
- 首先介紹 The Four — Amazon/ Apple/ Facebook/Google
作者對四間企業都有很豐富的介紹(吐槽),引用很多新聞、數據、創業者風格和經營手法,但充滿偏酸的口氣,畢竟這四間巨頭常常帶頭違法惡名昭彰嘛。 - 統整四巨頭成功的策略,分析原因,解析商業和人體的關聯。
- 預測第五間巨頭,並給讀者一些職涯和創業的建議。
Amazon
Amazon 能夠成為零售業的龍頭,靠著掌握人類從遠古時代就開始的”收集”與”狩獵”行為模式,結合資本主義,整合強大的運輸系統,和人工智慧,分析消費者喜好,讓消費者能一鍵購買,然後用最快的時間送到。最近還推出Amazon go (一種智慧型新商店,進去到出來可以用感應扣款),未來可能會搶走美國收銀員的飯碗,且作者提到美國收銀員人數非常可觀。
Apple
先用蘋果堅持不公布犯罪者的手機密碼來開頭,作者當時在電視節目上批評蘋果,結果引來一堆恐嚇信,完全看出大眾對蘋果的熱愛已經沒有理性。
蘋果的手法是將產品打造為精品,製造出階級的差異,從展售店就給人一種高級的質感和體驗。消費者購買蘋果就跟買Porsche車和 Prada包一樣,意圖讓自己變得迷人 (也不管多高級的車在市區時速一樣只有50 )。 作者還提到要追求異性的時候,拿出蘋果的筆電就贏了,若是DELL整個low掉XDD 。蘋果精心把產品塑造為時尚精品,從iPod到 Mac,高高在上,不需要跟其他對手打價格戰。
Facebook
臉書和IG只要能讓使用者花越長的時間瀏覽,就有越多廣告和點擊收入。使用者往往在這兩個平台上分享美好、讓人想要的體驗或物品,於是讀者就會 “生火”,去Google搜尋,再用Amazon訂回家。他們掌握大規模使用者的行為模式,而且自動免費提供數據讓他們分析 (且我們使用者也不在乎隱私),於是輕輕鬆鬆變成最大的廣告商,不須花大額成本 (不像Netflix每季都要花鉅額資本製作影集),就能使用者替他們賺錢。
臉書也掌握我們的政治胃口(前陣子總統大選尤其明顯),分析我們的政黨偏好,餵給我們更多想看的內容。一旦我們被吸引按讚或點閱,他們就可以賺錢。有趣的是,對於中立派的使用者,因為要花太多時間和道理去說服,所以這類論述豐富並且充滿道理的文章可能會越來越少。
Google
作者把Google比喻成現代的新宗教、神,我們對神 “告白”,不敢問別人的問題都可以在Google上詢問,然後等待”神”給我們 “報明牌”,解答我們的所有疑惑。知道神可以解答我們的所有疑難雜症,我們也就忘記”神”其實也運用強大的演算法記錄我們的隱私,而且我們越常使用,神的演算法就進步的越快,越能掌控每個信徒,再丟給相關的廣告商來誘惑我們。
作者把自己的前東家紐約時報比喻成上一代的神,從前紐約時報的頭版可以決定民眾要知道什麼。但紐約時報走錯一步,讓Google免費抓取紐時內容,並分析紐時讀者的喜好,在來不及保護好內容前,就輸了與新媒體要打的這場仗,讓Google奪走新神的地位。而使用者對知識的渴望可能會讓他保持這個地位很長一段時間。
The Four的共同點
1. 借(偷)人技術,發揚光大,再開始保護借(偷)來的技術,不准別人借(偷)。
其實這四間公司的技術和點子都是從其他前輩的構想而來,像是蘋果的電腦從全錄(Xerox)的點子而來,臉書則鼓勵品牌建立社群打廣告,到頭來品牌其實要付更多廣告費用才有足夠的觸擊率。
2. 賞握商業與身體的關係,主攻我們的大腦,心,甚至生殖器XD。
Google和Amazon專供消費者的大腦,滿足我們擁有物質和知識的渴望。
Facebook 專攻我們的心,還給我們工具,讓我們展現並推銷自己。
Apple從腦起家,最後卻演變成情慾,讓自己變得性感XD (作者想像力真的豐富)。
3. 成為巨頭的條件:
產品差異化(Product Differentiation),創造無人能比的體驗
投入大量資本(Visionary Capital)
觸及全球(Global reach)
具親和性(Likability)
垂直整合上中下游產業(Vertical Integration)
AI人工智慧
Accelerant 這邊指的是催化職涯發展,吸引好的人才
Geography 地緣性,就像”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”中提到大公司都集中設在城市的概念。
The fifth horseman?
這部分又介紹了幾間大公司像阿里巴巴、Tesla、Airbnb、Uber等等,但這幾間公司都有各自的限制,所以誰能勝出還說不準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最後關於職涯的建議,作者其實又提到很多面向,我最有感的是關於”平衡”,作者認為大家對於平衡有一種迷思,但其實要在某一個領域專精,就勢必要犧牲很多事,一般人不太可能在累積經驗的階段同時又在其他地方取得各種平衡,平衡往往是很後面的事。而對於能夠接受失敗、喜歡推銷、且無法在企業工作工作的人,作者建議跟他一樣開始嘗試當創業家。
雖然四巨頭對現代產業造成劇烈衝擊,甚至導致中產階級消失,壟斷企業,並對社會造成危害,但更了解數位時代的運作模式,對自己和身邊的人來說也能更安全,作者也大膽預測四巨頭的終點也一定會來臨。(就讓我們拭目以待)